求书阁 - 历史小说 - 三国之谋伐在线阅读 - 第十二章 剥夺曹操的未来

第十二章 剥夺曹操的未来

        “奉孝,奉孝?”

        沭河西岸的旷野之上,天色渐晚,夏风萧瑟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操见郭嘉一直盯着陈暮远去的背影出神,心中不由狐疑,陈子归到底说了什么让奉孝如此失态。

        郭嘉当然知道曹操跟袁绍一样性格多疑,所以回过头,迅速收敛了自己脸上的情绪,只是从容一笑:“明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皱起眉头,低声说道:“奉孝,此前你与那陈子归说起,说棺材是份大礼,又谈什么劝吾悬崖勒马,到底是何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们还在纠结之前陈暮说的话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郭嘉,不仅已经明白陈暮言语中的意思,甚至眼光格局已经提升了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陈暮之前已经跟他谈过,黄巾之乱与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这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,才让原本自负的郭嘉对陈暮感觉到了佩服,才让他有些相信陈暮或许真能创造一个万世基业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曹操他们,依旧还在局中。没有跳出自身的局限性,就连陈暮为什么会忽然送棺材,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顶尖智者之间的差距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后世大多数三国类游戏当中,曹操的智力也上了90,堪堪在顶尖智者门槛。而程昱和陈宫,则基本都是在92-94之间,算是一流谋士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郭嘉,却是高达98智力的超一流。看似只差了寥寥几点,可到了这个程度,每一点的差距,都非常明显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后世的三国类游戏不一定靠谱,但纵观史书,在很多大事抉择上,曹操也确实不如郭嘉眼光毒辣。不少事情,基本都是靠荀彧和郭嘉劝说,他才会去做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曹操程昱陈宫没想明白的事情,郭嘉到场之后,明白了眼前的局势,很快就隐隐猜测到了陈暮的来意,才说棺材是一份大礼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份机智,确实当得起鬼才郭奉孝的名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嘉缓缓拱手一礼,平静地说道:“此事,确实错怪陈子归了,他这次来,并不是来找明公残杀,而是真的来救明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啊?真的来救我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都傻眼了,双方都快兵戎相见了,还说是来救自己的?

        这世上哪有提着棺材去救人的?

        要不是郭嘉是自己最信任的谋士,跟着自己也有两年,为自己出谋划策无数,曹操甚至都怀疑他是陈暮的卧底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郭嘉骑着小毛驴,与曹操一同回营,身后诸多卫士环绕,旁边则是程昱陈宫几人,一边在毛驴上颠簸,一边继续说道:“明公可知,陈子归是来做什么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来威胁我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骑着绝影与众人一起漫步而行,听到郭嘉的话,皱起眉头愤然道:“他刘玄德就这般霸道,连徐州都不许我沾染分毫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非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嘉摇摇头:“陈子归并非来阻止公得徐州,公打徐州,师出有名。一者报当初无故攻打之仇,二者,朝廷已经将陶谦定为叛逆,公兴兵讨伐,名正言顺,陈子归不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愚蠢的错误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不解:“什么愚蠢的错误?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嘉解释道:“就是无缘无故来攻打明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算愚蠢的错误?

        曹操还没转过弯来,这都天下大乱了,攻打一方势力,难道还需要理由吗?

        “我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94智力的陈宫,忽然回过味来,恍然大悟道:“明公,那陈子归是来提醒明公,要你莫屠戮百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屠戮百姓之事,古代常有,即便干了,顶多受点道德谴责,被冠以残暴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更何况这还是敌对势力治下的百姓,屠戮了又如何?

        但既然郭嘉陈宫接连提醒了,那这里面必然有深意,莫非事情的关键,依旧是在刘玄德身上?

        想起刘备那嫉恶如仇的性格,曹操沉思道:“奉孝公台莫非是担心刘玄德出兵?此事我们之前不是议过了吗?刘玄德正与袁绍相持,无暇它顾,哪怕陈子归过来,兵力亦不过与我们相当。方才不敢动手,是因为他的轻骑离我们太近,若是正面与之一战,我倒也不惧,为何要怕他刘玄德?”

        关于刘备的性格特点,曹操与郭嘉也分析过。仁爱确实是仁爱,但就是有些仁爱过头,有时候为了百姓,经常会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是现在还是历史上,他都是这样。像如今世界,关中一战,为了百姓,放弃了突袭长安的计划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历史上,为了照顾百姓,从新野撤退居然选择与百姓一起南下。

        要知道博望坡一战,在击败夏侯惇之后,是给刘备争取了足够时间的。如果他抛弃百姓,自己领军队迅速南下,虎豹骑跟本不可能追得上他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偏偏刘备就选择了很愚蠢的办法,结果到最后不仅百姓没保住,连自己以及赵云刘禅都差点死在乱军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,郭嘉看人确实很准,一眼就知道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最早曹操麾下的谋士军团,就制定的突袭徐州计划,就是想趁着刘备没有办法南顾的时候,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地盘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屠城的事情,他们觉得哪怕屠了,刘备短时间内,应该也无法抽调大量兵力过来,即便陈暮来了,大家兵力相当,再加上兖州近在咫尺,可以随时抽调兵力,谁也占不到便宜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坏的结果,也就是青州得个琅琊国而已。运气好的话,甚至在拿下徐州之后,整顿好兵马将陈子归赶出徐州,到那个时候,曹操也有了与天下枭雄一战的底气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郭嘉却摇摇头道:“我们当初确实考虑到了刘玄德的态度,但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谁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伯安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伯安公?”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刘虞已经登基为帝,但他宗室贤明长者的形象深入人心,所以很多人都不称呼他为天子,而是称呼他为公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并非贬义,也不是降级,而是一种对德高望重之人的尊重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曹操不太理解,现在洛阳小朝廷虽然被原来的公卿大臣拥护,成为目前天下,三个自立为帝中公信力最好的皇帝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毕竟已经对天下失去了控制,没有人再去管他,为什么郭嘉和陈宫却还说自己忽略了他?

        郭嘉说道:“伯安公素来仁义爱民,若他知道明公屠杀百姓,会待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嗤笑道:“洛阳自身难保,被袁本初牵扯了兵力,即便伯安公下旨申饬于我,又能奈我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陈宫叹道:“可明公别忘了,刘备可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,以洛阳为主。如果伯安公令刘备讨伐明公,也许刘备真的会放弃现在从冀州得到的利益,转而攻打明公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只觉得毛骨悚然,顿时惊出一身冷汗。

        横的怕愣的,愣的怕不要命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刘虞这人对百姓极度仁爱,在历史上,也因为这件事情与公孙瓒发生严重的冲突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刘备跟刘虞还是同类人,且刘备一直奉刘虞为主,真心拥戴。

        若是刘虞下令的话,刘备还真有可能会听。

        到时候宁愿不要渤海郡和半个清河国,也要和曹操鱼死网破。那就真的跟陈暮说的一样,这口送来的棺材就要给自己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跟冀州相似,兖州也被青州洛阳两面包夹,甚至下方还有个青州扶持起来的孙坚,处境几乎跟袁绍一模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袁绍能抵挡得住三面进攻,是人家有王芬帮忙打下来的冀州底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他曹操有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一个百废待兴的兖州以及两三万精兵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打起来,青州都不需要派太多兵,陈暮领军两万,洛阳派一万,再让孙坚领军两万北上,轻松就能平了他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当听到郭嘉和陈宫的分析之后,曹操这才醒悟过来,自己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底线。

        并非道德底线,而是没有将洛阳朝廷放在眼里,没有尊刘虞为主的臣子底线,反贼的意图太明显了些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如元末时期,朱元璋在大事未成之前,还得尊小明王韩林儿为主,等到击败了陈友谅,天下大势尽在掌握之后,才杀了韩林儿自立门户是一个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翅膀硬之前,就得学会隐忍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王莽算是个比较失败的案例,但司马懿可是成功了,只是曹操现在还不知道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。

        历史上曹操可没有这份做忠心臣子的觉悟,因为当时的朝廷就控制在他手里,所以这个底线一直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开始的时候,还稍微尊敬一下汉献帝。

        结果到后来,翅膀越来越硬,篡位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,不仅自己给自己封魏王,还把汉献帝的老婆儿子全杀了,换成自己的女儿去当皇后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现在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洛阳的刘虞可不像汉献帝一样被控制在曹操手里,曹操想要拿捏刘虞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刘虞还有自主权,因为他真的可以命令得动刘备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如果曹操没有把刘虞放在眼里,做了违背刘虞价值观的事情,陈暮一封奏折上去,那刘虞就会一道诏书下来,罢免他这个兖州牧。

        到时候怎么办?

        学袁绍刘焉陶谦袁术等人自立为王?

        还是乖乖交出自己的权力?

        前者就要像陶谦一样被刘备攻打,后者生不如死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陈暮过来,其实不是在制止曹操做违背刘备价值观的事情,而是在制止他不要屠杀平民百姓,以免触怒了刘虞。

        青州一道《讨董记》能让曹操声名鹊起,也能一道《屠城记》,让他遗臭万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刘虞的呵斥,届时曹操没有了大义名分,瞬间就变成丧家之犬,除了与陶谦袁绍袁术这些人结盟以外,估计中原之地再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到这里,曹操亦是感觉到后怕不已,连声说道:“原来如此,原来如此。险些铸成大错矣,多亏奉孝提醒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嘉摆摆手苦笑道:“这不是我的功劳,若非陈子归,我也没有想到远在洛阳的伯安公,还能发挥出如此大的作用,这是我的疏忽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程昱也拱手向曹操致歉道:“明公,此昱之罪也。若非昱,明公也不会因此出差错,险些将兖州基业毁于一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宫也道:“此事宫也有罪,失察之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了好了,大家都不用争责了,你们只是出计者,采纳不采纳是由我决定,既然是我选择的,那便是我的过错呀,此事到此为止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操摆摆手,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举动让几位谋士还是很舒心的,这也是曹操的魅力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曹操肯定不知道一件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若论起把控人心,郭嘉必然是当世第一,且素有战术奇谋,有阴诡之道。论起行军打仗,出谋划策,程昱也是文武双全,上马可领兵,下马可安民。而陈宫亦是位战术高手,给吕布献计,差点活捉曹操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论起战略谋划,这几个人的眼光就差了许多,不能跟荀彧比较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是荀彧在的话,早在程昱提出屠县以震慑陶谦的时候,估计就已经想到了洛阳那边的反应,从而对曹操进行劝阻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整个三国之中,贾诩、沮授、荀彧三人,是最了解一名正统皇帝能给一名诸侯带来什么样的好处。

        贾诩最早提出“奉国家以征天下”,紧接着是沮授“挟天子而令诸侯,稸士马以讨不庭”,最后才是荀彧“奉主上以从民望,秉至公以服雄杰,扶弘义以致英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三人都以极为长远的战略眼光,必然清楚现在的时局有什么不同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如今陈暮早就已经从曹操那诓来了荀彧,从袁绍那搞来了沮授,连贾诩也在对青州的观望之中,所以包括袁绍在内,这些人阵营之中,居然没有一位顶尖的战略家,不能为各路诸侯指明前进的道路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陈暮最大的阴谋。

        早在洛阳将荀彧招来尚书台,就埋下的伏笔。

        二荀一个顶尖战术大师,一个顶尖战略家,为什么陈暮更看重荀彧,而不是很在意荀攸的去留?

        就是因为一时的战术得失并不重要,战术可能会失败,但只要战略赢了就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有时候打了胜仗,并不代表就获得了胜利。

        像后世倭寇入侵时,最早的战略是鼓吹什么亚洲共荣,中日一家亲等等方针,表面说是友好,实际却是在慢慢蚕食我中华大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办法虽然进展会十分缓慢,但却极为有效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真按这个战略实施,温水煮蛙,中华大地在那个困难年代,四处需要盟友,还真有可能步步忍让,最后被倭寇慢慢侵吞。

        包括著名战略家蒋百里将军也认为“中国与日本,不惧鲸吞,乃怕蚕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结果倭寇的人心不死蛇吞象,硬要学小胡子搞什么闪电战,想要在三月之内灭亡我大华夏,推翻了蚕食的计策,撕开虚伪的面具,露出了凶残的真面目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战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,倭寇虽打赢了淞沪会战,获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,但却没有赢了整个战争。

        淞沪会战虽然输了,可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,将大量人力物力撤到后方,然后以极大的战略纵深,硬生生地将倭寇拖入了战争的泥潭,陷入了伟人最了不起的大战略《持久战》!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曹操麾下虽有不少战术乃至心理人才,可没有一位顶尖战略家帮他谋划未来该怎么做,因而一步被动,步步被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了战略家帮他,就没有了未来!

        陈暮。

        早就剥夺了他的未来!